商鞅的论述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,由其变法打造的秦国被天下视为虎狼仇寇,与戎狄同俗。
他甚至认为,王学潜在的威胁就是颠覆秩序。观其侄孙高阳(孙承宗),及急杨(涟)、左(光斗)之难,其于阳明氏之志节事功,信可无愧矣。
比如,任剑涛说王学是儒学的最后挣扎,认为‘王学潜在的威胁就是颠覆秩序,这一论断无疑和革命、清谈误国论有着某种奇妙的亲缘关系。20《明史》卷二〇五《张经传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74年,第5409页。乃躬泛海,自江阴抵蛟门大洋,一昼夜行六七百里。45郑若曾:《叙倭原》,见氏著:《筹海图编》卷一一上,第717页。吾辈苟一日在仕途,乘轩食肉,不能为官尽职,为朝廷分忧,乃欲以绮丽之文,转相题拂,何益于理?【58】但他非常严格地遵守阳明教诲,对自己的言行反复检讨,看是否符合阳明宗旨。
【47】有些王门后学文集,往往是由他们的学生编辑的,比如欧阳德的《欧阳南野集》由其门人王宗沐编辑。26徐渭:《徐文长三集》卷一七《会稽县志诸论》,见《徐渭集》第二册,第496页。洁静精微说的是人的精神和心智,洁是说其不污邪,静是说其不妄动,精是说其纯一而不杂,微是说其感通入微
这就是战国至汉代儒家对历史的理解。每个新王朝改制的依据就是其得之于天命的统。16 参见顾颉刚:《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》,原收入《古史辨》第5册。周人之王教以文,其失薄,救薄之失莫如忠。
按照这种理论,历史犹如巨大的车轮,在以不同的节律运转,有再而复者,有三而复者,有四而复者,有五而复者,有九而复者,明此通天地、阴阳、四时、日月、星辰、山川、人伦(《春秋繁露·三代改制质文》)。例如顾颉刚认为古人缺乏历史观念,1张岱年则认为中国古代哲学中,从孔子以来,即有关于历史观的言论,司马迁说过‘明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,成一家之言,这是对于古代哲学家学术宗旨的简明概括。
无可怀疑,古代的历史典籍中蕴含着丰富的对于历史、社会以及伦理道德的认识。(《礼记正义》卷41《明堂位》,第1266、1278页)另外,《明堂位》篇还记载:夏后氏骆马黑鬣,殷人白马黑首,周人黄马蕃鬣。如果按照三代的三统来看,新起的《春秋》王鲁和夏代的黑统一样,这样就又开启了新的一轮循环。苏舆说:其实商夏亦文质之代名25,康有为甚至说:天下之道,文质尽之。
27 段熙仲:《春秋公羊学讲疏》,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,第458页。另外,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,与三统三正相关的是董仲舒提出的通三统。当然,也不排除这是子思弟子、子思学派的思想。《尚书大传》曰:王者一质一文,据天地之道。
可见,孔颖达也是按照三代所尚之色来解释这一段话的。殷家虽质,比夏家之质,犹文于夏。
7 [清]刘宝楠:《论语正义》卷6,中华书局1990年版,第233页。对邹衍来说,也许正是因为他的理论在这个循环的序列中缺了一环,才引起当时君主的极大兴趣,如《史记》所言:是以邹子重于齐。
此马白身黑鬣,故云骆也。《表记》记载的这段话把夏商周三代的文化(所谓夏道殷道周道)概括为尊命、尊神和尊礼三个不同的特色,在某种程度上,也符合历史的实际,尤其是商人尊鬼神和周人重礼乐,恰是商代和周代文化的重点和特点。他还特意批评了熊安生的解释:熊氏以为蕃鬣为黑色,与周所尚乖,非也。故圣人之与圣也,如矩之三杂,规之三杂,周则又始,穷则反本也。孔子的意思是,真正的君子要表里如一,内在的淳朴的本质和外在的必要的修饰二者都不可偏废,过犹不及,二者要达到中庸。原载:《安徽师范大学学报(人文社会科学版)》2022年第2期 进入专题: 儒家 历史哲学 文质 。
更需要指出的是,董仲舒还明确地说明了此四法对应于历史上的四个时期。一种看法是历史会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,如孔子说:齐一变至于鲁,鲁一变至于道(《论语·雍也》)。
26 [清]康有为:《春秋董氏学·春秋改制第五》,中华书局1990年版,第121页。11 黄怀信:《论语汇校集释》,第182页。
(《论语·颜渊》) 邢昺《注疏》对子贡之言的解释是:此子贡举喻,言文章不可去也。24 顾颉刚:《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》,《顾颉刚古史论文集》卷2,第286页。
因此,邹衍的五行相胜的理论应当是土—木—金—火—水。董仲舒的《三代改制质文》篇,《玉海》引作《三代改制》。这种历史归类还比较简单,说是子思的思想也未尝不可。这里明确地说,夏尚黑,殷尚白,周尚赤。
《礼记·乐记》记载:武王克殷反商,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,封帝尧之后于祝,封帝舜之后于陈。18 顾颉刚:《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》,《顾颉刚古史论文集》卷2,第265页。
邹衍称引天地剖判以来,五德转移,治各有宜,而符应若兹。明王者当奉顺而成之,故受命各统一正也,敬始重本也。
因此,商夏文质四法的循环其实就是文—质循环论的进一步扩大而已。28从现实来看也会产生矛盾,比如根据三统说,汉应当为黑统,色尚黑,而根据五德终始说,则汉应当是土德,色尚黄(汉初曾就汉究竟为水德还是土德,也有激烈的争论),这在从汉初至武帝时一直是有争议的重大的政治问题。
《礼三正记》曰质法天,文法地也。(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)这是用治乱两种交替的模式来解释历史。文犹质也,质犹文也,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。7按照刘宝楠的解释,质文都是属于礼的。
《礼记·礼器》:三代之礼一也,民共由之。周道文,文者法地,尊者敬也,敬其本始,故立长子。
殷人尊神,率民以事神,先鬼而后礼,先罚而后赏,尊而不亲。13《史记·梁孝王世家》(补)载袁盎之言曰: 殷道亲亲者,立弟。
头黑而鬣白,从所尚也。23《三代改制质文》是《春秋繁露》中董仲舒阐释三统说最为集中、详尽的一篇,此篇的篇名又作《三代文质》,仅从篇名也可以看出,董仲舒所说的三统循环和文质是一致的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